来源:bet007体育在线投注 作者:苏洁锋
2015/12/29
巴塞尔在热爱艺术的现代人心中地位神圣,无论你关注的是哪个方面,总能在它的四季交替中找到自己钟意的。连续几年的春天我都如约而至,除了在国际钟表珠宝展上发现惊喜,也开始希望能在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城市获得更丰富的体验。非常幸运,经朋友介绍,这次我住进了一户当地人家中,并在他们的引导下认识展会之外的巴塞尔。
很早就知道巴塞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镇,但我一直不明白,这个坐落在瑞士北部,夹在法德瑞边境之间的小小城市何以能担此大任?几天的边走边看边听给了我解密的线索——宗教。
宗教和文化之都
巴塞尔从7世纪初便设有主教府,1431年至1439年近二十年的马拉松式“巴塞尔宗教会议”,令其俨然成为当时全世界基督教的精神中心,正是这次会议促进了对后世文化艺术影响深远的中世纪宗教改革。任何时候,影响力和传播力息息相关,传播和教育密不可分,而教育又和人文相互促进。1460年,在教皇皮乌斯二世的捐助和支持下,阿尔卑斯山北麓的第一座大学——巴塞尔大学开始有了雏形。这是瑞士最古老的大学,也是欧洲的第一批大学。
智慧的灯塔从此吸引着各国的学者和学生纷至沓来,他们中有16世纪欧洲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伊拉斯谟、有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有生命哲学的奠基人狄尔泰、有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有美学家与艺术史学家沃尔夫林、有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还有众多的化学家、数学家和神学家。
他们当时选择来到巴塞尔大学的具体原因虽不得而知,但回看往事,不由得让人对冥冥中的注定心生感慨。从荷兰赶来的伊拉斯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也许是他同马丁·路德的通信——《论自由意志》,不过在我看来,他呕心沥血根据手抄本校订而成,并在巴塞尔出版的希腊文版《新约全书》才是推动文化进步的主要引线。
文化的演进好比是一种系统升级,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科技和工业发展都是必须的基础模块。在巴塞尔吸引仁人志士的众多原因中,领先的印刷术和商业化的出版业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伊拉斯谟的《新约全书》几次再版后,不但成了英国新约的标准本,也逐渐成为了欧洲大陆的公认文本,还是新教各教会至今公认的标准文本。图书从此走不再为教会和皇室专享,更广大的读者群加速了出版事业的繁荣,宗教改革后“宗教虔诚”的复苏又带动了相关书籍的流行。正是这种商业和学术的良性互动,给社会带来了新文化气息,影响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家和艺术家。
博物馆之都
曾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的尼采,在其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中论及“生命的意义问题”,并以“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来作答。博物馆正是各种审美形态的集中展示地,实际上在欧洲行走,博物馆是可以当作路标的。
如果一个城市金融机构的数量凸显了其经济地位,那么博物馆数量无疑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蕴。巴塞尔人口不足20万,却有着超过40家的博物馆。漫步于莱茵河畔被古老建筑环绕的小径,随处可见各色画廊和工作坊,随时可能转角遇到博物馆。
欧洲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也在这里——巴塞尔美术馆——前身是巴塞尔大学美术馆。从1671年起,这座划时代的美术馆所拥有的世界一流藏品足以构成一部欧洲美术史,从荷尔拜因、伦勃朗,到莫奈、塞尚、高更,再到毕加索、罗丹、达利,堪称应有尽有。为什么巴塞尔美术馆的藏品可以如此丰厚?1967年的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当年,巴塞尔市政府为了毕加索的作品不至于流落美国,就“是否出资将其作品买下”举行了全民投票,市民投票结果同意了市政府花费600万法郎加上部分企业及私人赞助用以购买两副毕加索作品。深受感动的毕加索,因此特别捐赠了自己的4幅作品以示对巴塞尔尊重艺术的谢意。
可以说,正是这种从骨子里对艺术的热爱,造就了巴塞尔充满艺术和人文气息的社会环境,培养了巴塞尔人在艺术判断上的敏感度,在艺术事业上的雄心,和他们在艺术品位上的国际视野。
当地有句俚语:苏黎世是渺小的大城市,巴塞尔是伟大的小城市。当人们都聚焦于日内瓦、苏黎世这些名城时,殊不知巴塞尔才是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相关文章: